產業跨區域轉移有助于中國制鞋業競爭力升級
勞動力成本低曾經是吸引外商來華投資建廠的重要原因,當下中國已經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因此,現階段應通過創新增加競爭優勢,而產業跨區域轉移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一)企業外遷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
盡管由于部分企業的出走,我國制鞋業年產值增長已經放緩,運營指數有所下降(2015年的數值低于90,處于較冷的指數區間),但也給GSG真皮手套行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制鞋業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嚴重依賴海外訂單,行業利潤不高,造成過去中小企業不愿在樣式設計上花精力、引進先進生產線提高制造水平,只圖以量取勝。一旦經濟形勢不佳,這類企業最先倒下,行業也會迎來洗牌的機會。2015年珠三角地區倒閉的制鞋企業里,90%以上屬于規模以下企業,與此同時當年規模以上企業卻普遍面臨訂單飽和的狀況。反映出制鞋業正呈現出訂單集中化的趨勢,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會被加速淘汰出局。
可以預見,自動化生產線逐步推廣、訂單向大企業匯集、行業集中度升高將是未來制鞋業發展趨勢,這有助于提高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率,改善行業盈利狀況,促進研發投入。
(二)企業外遷沒有造成國內產業空心化
盡管目前我國制鞋業出現一定程度的外遷趨勢,但是肯定不會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鞋業生產大國、貿易大國和消費大國。2014年,我國產鞋145億雙,超過當年全世界總量的一半;鞋類產品出口538.4億美元,約占全球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40%;國內市場共消費38億雙鞋,遙遙領先世界各國。
表1顯示,當前國內制鞋業整體發展良好。三年內行業規模(總資產)擴大20%,銷售收入增加超過1000億元,利潤總額實現了平穩增長,虧損面也不高。作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制鞋業不會被淘汰。我國不僅擁有相對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構建起各類鞋類生產的產業集群,還建立了完善的鞋業成品和鞋材市場以及鞋類的研發中心和資訊中心等。未來在逐步降低代工比例的基礎上,通過延長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擴展,加強產融結合,有望進一步提高制鞋業競爭力。
(三)企業外遷沒有對國內出口造成重大影響
上圖統計了過去10年里我國鞋類GSG真皮手套產品的出口情況。從中可以看出,除2009年和2015年之外,我國鞋類產品出口規?;颈3制椒€的上升勢頭,尤其是2010年之后。雖然2010—2014年期間的出口增速有所下滑,但仍基本維持在10%以上。至于2015年出口金額和增速兩個指標同時出現下降,則主要與全球貿易形勢的不景氣有關。因為根據世貿組織統計,當年全球貿易出口額的降幅超過10%,中國貨物貿易出口也是多年來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以生產運動鞋聞名的福建晉江制鞋企業出口卻逆勢增長。2015年完成出口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3.52%,高于全行業約18個百分點。
(四)制鞋業生產布局將在國內外之間形成新的平衡
當前外遷的制鞋企業只占我國東部制鞋企業總數的極少部分,更多的選擇了“內移”。與前兩次大規??鐓^域轉移不同,中國不會將制鞋業生產徹底搬遷到境外,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一是東南亞各國投資環境有待改善。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東南亞各國勞動力成本的確低于中國大陸,向歐美出口可以享受低稅率甚至零關稅的優惠。然而當地也存在制約制鞋產業發展的硬傷。例如當地技術工人的素質不高,生產效率較低,原材料本地配套能力不足,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產業集群以便企業共享資源等。此外政權不穩、頻頻發生罷工事件更是威脅企業正常經營的最大風險。
二是不斷擴大的中國消費市場為本土制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表2統計了金融危機后中國國內鞋類產品的供需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后危機時代在一系列刺激內需政策的扶持下,中國內地的消費市場保持了快速增長。與2009年相比,2014年鞋類產品的進口量翻了一番,國內消費量增幅接近50%。與之相比,出口量僅增長約35%。這反映出未來內銷市場比海外市場有很大的提升潛力,因此過去長期依賴海外訂單的本土制鞋企業應轉換觀念,盡早建立面向國內消費者的營銷渠道。加強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間業務合作,加強GSG真皮手套的生產配套、共享銷售網絡,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力。